全球百大旅遊城市港排17名 東京因乜解究首次打入十大?
英國市場調查研究公司「歐睿國際」(Euromonitor International)公布了2023年全球百大旅遊城市排名榜單,法國巴黎連續第三年位居榜首。香港曾經連續九年位居榜首,及後一度跌出前20名,今年香港重返第17位,且遊客數量的增幅最為顯著,達到2,495%。但港人熟悉的鄉下東京,竟然是史上第一次打入十大!
羅兵咸料財赤達1100億 下財年或續赤字
香港土地及印花稅收入不如預期,財政司長陳茂波此前預告,2023/24財政年度赤字略高於1000億元,下財年或延續赤字狀况。羅兵咸永道香港發布最新預測,料政府今財年將錄得1,100億元的財政赤字;期內整體財政收入為6,510億元,支出為7,610億元。
仲有希望
會計師樓羅兵咸永道預期,港府今個財政年度(2023/24年)財政赤字遠較港府估計的544億元為高。而截至明年3月底止,財政儲備將降至7,248億元,按年減少13%,相當於港府11個月的開支。 稅務合夥人王曉彥認為,港府財政狀況未來的確存在壓力,並不容易應對,但並非處於不健全狀況。
香港支柱仲有幾多淨
根據羅兵咸永道的最新預測,本年度賣地收入為370億元,按年跌47%,較港府原先預計的850億元低56%;利得稅及薪俸稅收入約為2,645億元,按年跌4%,稍高於政府原先預計的2,602億元;整體印花稅收入將錄得650億元,按年跌7%。
普羅市民呢?
另該行建議,政府亦應考慮提供進一步的稅務和非稅務優惠,以吸引專業人士投身家族辦公室和環境、社會及管治(ESG)等重點行業。同時預計,政府下財年未必會恢復盈餘,未來數年財政狀況將持續受壓,被問及港府應否再派發消費券,該行直指不建議,不希望有關措施成為政府經常開支。
港股太弱 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恐不保
港股低迷,本港券商結業潮持續,繼去年錄得49間券商關閉的歷來新高後,今年為止再有30間券商結束經營。同時亦因為新股市場呈現萎縮,並經歷2001年以來最差的一年,上市新股數目明顯大減 。周五(11日)恆生指數更是失守1萬6000點,創下13個月新低。
李寧22億購北角整棟「港匯東」 股價現不信任挫11%
李寧(02331)斥資22.08億元向恒地(00012)購入北角整幢商廈「港匯東」作集團香港總部,較物業估值折讓約10%,券商普遍認為消息負面。受消息拖累,李寧股價今日(11日)早段急瀉,一度低見17.88元,重挫逾16%,跌至逾3年半低位,中午收市報18.44元,大跌逾13%。
集資創20年新低 德勤料今年港新股集資不足500億 全球踢出五甲輸印度
港股積弱,恒指今日(11)日更曾一度跌破15000點,全球最廢這事實簡直講到口臭。港股廢成咁,都無乜公司今年夠膽在香港上市集資。據德勤預測,將再度下調今年全年港股新股集資額,相信全球排名將會五甲不入,排名僅次於第五的印度排第六。
沈大師維持預測:恒指下年4萬點 「《國安法》下外資不買港股 說法不問是非」
恒指在18000點至17000點間死唔斷氣之際,日前終於再度跌破17000點,截稿時更跌破16000點。話雖如此,著名股評人、人稱「沈大師」的訊匯證券行政總裁沈振盈仍然口硬,接受《經濟日報》訪問時仍預測下年恒指有機會升穿4萬點。有人認為他一而再,再而三燈死港股,不如轉而唱淡港股,反而有機會帶來正能量,把港股拉出深淵。
施羅德料2024年環球經濟增長 惟睇淡中國股市
現時全球經濟增長步伐仍較緩慢,全球各資產類別和投資主題都在尋找增長和收益機遇。踏入2024年,預期通脹將長時間內維持高企,促使環球央行繼續專注打擊通脹,金融市場難免波動,地區及各類資產間的差異將隨之擴大。而海外投資者未必有足夠的動力選擇中國市場 。
港股全球最廢 印度股市增至31萬億力追港股市值
港交所(00388)今年股價重挫約25%,是全球24家上市證券及大宗商品交易所中跌幅最大,市值蒸發近140億美元(約1,092億港元)。同時印度股市今年迄今已吸引海外基金向印度股票注入150億美元(約1,171億港元),市值已升破4萬億美元(約31萬億港元),逼近香港股市市值。
聆訊延至1.29 恒大暫避清盤命運 股價反彈13%
恒大總負債達2.5萬億元,原定今日在高等法院接受清盤聆訊,由於債權人不反對恒大申請案件押後,亦不要求法庭今天頒令恒大清盤,所以案件得以押後至明年1月29日再訊,令恒大暫時避過清盤命運。換句話說,恒大遇有一個多月時間與債權人達成協議。中國恒大(3333)股價午後升13.45%至0.27元,同系恒大汽車(708)升8.62%至0.315,惟恒大物業(6666)跌2%報0.49元。
呃晒! 盛傳「融資白名單」救內房 內媒:內容只供參考
早前至今一直傳出中國監管機構將起草50間房企「白名單」,以改善內房融資情況,令不少散戶以為內房股有救,打算炒底吸納內房股,不過日前內媒《經濟觀察報》引述多位銀行人士消息指,商業銀行根本沒有收到甚麼白名單。有個別銀行員工指出,監管當局無錯是草擬了一份涉房貸款的企業白名單,但內容「只供參考」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