比特幣在十月觸及12.6萬美元歷史高位之後,短短一個多月氣勢全散;伴隨着市場對特朗普政府的加密狂潮憧憬降溫,今年年初以來累計逾三成的升幅,如今幾乎被吞噬殆盡。週日價位一度跌穿93000美元,倒退至去年底特朗普勝選帶動資產狂歡時的收盤價之下。那次衝頂發生在10月6日,價錢一口氣衝上126251美元;豈料四天後特朗普拋出關稅言論,全球資產連環震,幣價亦由盛轉衰。
難道,特朗普交易開始失效?
Table of Contents
💥資產市場崩潰的第一個受害者
來自舊金山的Bitwise Asset Management投資總監Matthew Hougan一句話道破市況脈絡:「整體市場處於避險狀態,加密貨幣是這一趨勢的預警信號,它率先出現了波動。」當資金選擇退守,波動最高的一撮,最先中槍。
年內推動行情的關鍵買盤,眼下變得靜悄悄。由交易所買賣基金(ETF)背後的機構,到企業財團的資金部隊,近月都陸續收手,市場失去年初那股把價格推上峰頂的入水。與此同時,高估值科網股由熱轉冷,整體風險胃納同步回落,對加密資產自然不是好消息。
其實大半年以來,機構資金一直是比特幣價格與「合法性」敘事的支柱。數據顯示,各類現貨與相關ETF合計吸納超過250億美元,資產規模高峰約達1690億美元。這股看似「長錢」曾經重塑了比特幣的定位——投組的分散工具,可一定程度對沖通脹、貨幣貶值與政治動盪。
💥加密資產仍是脆弱的資產
然而,這套本就脆弱的故事線再次鬆動;當資金由入轉出的時候,真正的破壞力往往在於抽走流動性,而不是壞消息本身。
Nansen高級研究分析師Jake Kennis的判讀頗為貼地:「此次拋售是長期持有者獲利了結、機構資金外流、宏觀不確定性以及槓桿多頭被清盤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。」「明確的是,經過長時間的盤整/震盪後,市場暫時選擇了下行方向。」一語雙關:既是價格方向的表決,亦是槓桿鏈條的清算。
所謂「買方罷工」最鮮明的例子,正是Michael Saylor旗下的Strategy(MSTR.US)。這家由軟件公司轉身成為比特幣巨鯨的上市公司,早前一直被視作企業入場配置的樣板;如今其股價已貼近公司所持比特幣儲備的估值,等同市場不再願意為Saylor那套高槓桿、強信念的模式支付溢價。
💥殘酷的加密周期
把時間軸拉長,這並非第一次上演。自2017年以超過13000%的瘋漲闖入主流視野以來,比特幣便在暴漲與暴跌之間循環——紀錄剛立,翌年便回吐近75%。這種週期性,既殘酷,亦固執。
Hougan對眼前的氣氛觀察入微:「加密貨幣市場的散戶情緒相當悲觀,」但他亦把此次回調視為部署窗口,「他們不想再經歷一次50%的跌幅,於是紛紛提前離場。」當恐懼先於數據,流動性就會先撤離。
今年走勢尤為折返跑。四月特朗普公布關稅政策,比特幣一度插至74400美元,其後強彈創新高,再迎來這輪回落。作為第一代數碼資產,比特幣仍佔整個加密市場(總市值約3.2萬億美元)近六成,牽一髮而動全身。
💥投資 係要講有無埋伏嘅耐性
而當龍頭轉弱,尾部資產首當其衝。體量較小、流動性較薄的代幣跌勢更重——交易員愛在牛市追逐其放大效應,但熊風一起,回撤亦成倍計。追蹤前一百大資產中後段幣種的MarketVector指數,年內跌幅約六成,足證一旦水位下降,誰在裸泳無所遁形。
去中心化金融研究機構Ergonia研究主管Chris Newhouse把情緒面收束得很精準:「市場總是有漲有跌,加密貨幣的週期性並非新鮮事,」但他同時指出,「在朋友圈、電報群和行業會議上,我感受到的普遍情緒是對資金配置的審慎態度,目前市場缺乏天然的看漲催化劑。」當缺乏故事、資金收縮、宏觀不定,價格選擇下坡路,並不令人意外。至於下一個催化劑何時出現,仍需時間與耐性去等。
(聲明:上述文章僅供參考,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。讀者宜按自己的能力及認知,而作出投資決定。)
Follow我們 Social Channel 得到最新資訊 : IG: wavingcat.hk FB: WavingCat招財貓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