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港最新失業率升至3.9%。在世界經濟格局受AI影響下,就業情況出現一個全新問題:經濟繼續進步,職位卻不再同步湧現。高盛最新分析指,人工智能把生產力猛然推高,令GDP可以繼續擴張,但新增僱用開始「失速」;一種「增長不帶動就業」的格局,正在浮面。這並非景氣逆轉的訊號,而是經濟引擎換了齒輪——靠技術提效,而非靠擴編人手。
Table of Contents
💥今次科技真係搶工做
近月數據的背馳已相當明顯:產出表現亮眼,聘用卻轉趨保守。高盛經濟學家指出,除了醫療保健之外,多個行業的職位擴張已見負數,管理層的策略重心亦在調整,用AI拉低人力成本成為優先事項;長遠看,這會壓抑招聘的意欲與速度。這種「效率擠壓人手」的機制,解釋了為何GDP能升、工位不增。
不少人或會問:自動化奪走工作,早在上一次科技浪潮已被討論,為何現在才見真章?答案在於生成式AI的滲透速度與可及性。過往自動化多集中於重複、標準化的工序,如今連資訊處理、程式開發、內容產製等腦力工作,也被AI分拆接管。高盛的研究與產業觀察均顯示,最先受波及的是對AI暴露度最高的工種與年輕從業員,特別是剛入行的科技職位,招聘放緩、機會縮窄,數據層面已開始反映。
💥公司賺錢就一定加人工請人?咪傻啦
結構性力量亦在同時發生作用。美國人口增長降速、淨移民波動,令勞動供給的天然增量有限;在供給難以擴張之際,若生產力卻因AI而躍升,企業便更傾向「少人多做」,以資本與演算法替代邊際人手。這種替代不一定是裁員,更像「減少新增」——自然流失不補、擴張靠技術。
於是大家會見到:公司賺得更多,招聘卻不急。
不過,把視角拉長,圖景並非全然陰霾。
高盛早前的研究估算,生成式AI有望在成熟經濟體把勞動生產率的水位整體抬高,最終可增加總產出與企業盈利;只是這種紅利屬「間接就業」友好:先改善效率、降低成本,然後透過需求擴張與新業務開展,慢慢再回流為職位。但這個回流過程需要時間與再培訓配套,短中期的痛點仍會落在轉型中的工種與年輕勞工身上。
💥取代人手 香港老闆最鍾意
對香港讀者而言,這場美國「增長與就業脫鉤」的實驗,值得從三個層次讀懂。
其一,企業層面:凡是可被標準化、可被模型學習的環節,都會被要求交給AI處理,人手將往「人機協作」與「高判斷、高溝通、高責任」的崗位集中。
其二,個人層面:職涯管理要把「工具熟練度」視為核心競爭力,能把AI變成增幅器的人,會在新秩序中獲得溢價。
其三,政策層面:如何支持轉職與再培訓,減少「過橋期」的摩擦與失配,將決定社會能否平穩吸收技術衝擊。
AI正在重寫生產函數,美國或會出現一段時期的「無就業型成長」:增長靠效率,而非人手。這並不是景氣衰退的同義詞,而是分配與節奏的再編排——工資、利潤、投資、人力需求之間的關係,要重新平衡。在新秩序完全定形之前,年輕與高暴露行業會先感寒意;但只要配合技能轉換與制度調整,經濟最終仍可把效率紅利轉化為更廣泛的機會。
Follow我們 Social Channel 得到最新資訊 : IG: wavingcat.hk FB: WavingCat招財貓